
新巧牛
金秋时节,珠江两岸鲜花盛开,绿意盎然。广州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商都,正以“美丽全运”为新起点,将绿色办赛理念转化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
“十四五”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广州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美丽城市建设的特色路径,以承办十五运会为重要契机,在空气质量、水环境、声环境保障,“无废全运”实践、赛事碳中和,以及探索推进环境健康管理等方面多点发力,全力打造美丽全运,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赛事新标杆,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
顶层设计领航:
构建美丽城市建设“广州框架”
早在全运会筹备初期,广州市便将赛事保障与城市长期生态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完善顶层设计、创新金融支持、激活美丽经济,为“美丽全运”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政策体系搭建上,广州市率先印发实施《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工作方案》,编制《美丽广州建设规划纲要》,并创新将“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工作情况”纳入市辖区综合考核,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广州市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政银企”三方对接平台。
截至2025年10月,广州市美丽中国城市样板投融资建设项目库已入库29个项目,储备规模超千亿元,8个美丽城市建设项目获融资授信99.28亿元。
全国首批美丽城市投融资建设项目在黄埔落地,花都赤坭美丽中国先行镇,增城、从化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等美丽建设项目加速推进,为“美丽全运”及城市生态发展注入强劲资金动力。
多维环境保障:
筑牢全运赛事“生态屏障”新巧牛
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优质生态环境的支撑。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搭建全运会生态环境保障指挥平台,并与广州赛区运行保障指挥系统对接,通过汇聚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气象等多维度实时监测数据,构建起“水、气、声”协同保障体系,科学施策、精准管控,为赛事打造了水清、天蓝、声静的竞赛与观赛环境。
锚定蓝天常驻目标,全力保障空气环境质量。广州市以控制PM₂.₅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贯彻落实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全面完成九大方面92项工作。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严格实施黑烟车全域禁行、高排放机械全域禁用、国Ⅲ柴油货车第二阶段限行管控,完成50余家C级企业、163个低效治理设施改造。截至2025年10月底,广州市PM₂.₅浓度20微克/立方米。
广州市制定全运会空气环境质量保障方案,统筹实施会前七大攻坚行动、会期三个专项支撑,组建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院士专家领衔的空气质量保障专家委员会,全程指导保障工作,建立完善重点管控源清单并持续更新,推动重点企业协商减排、错峰检修,按“保、协、调、错、严、限”原则形成不利气象条件强化措施。
聚焦碧水长流要求,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开展保障水体水质加密监测预警,确保重点管控水域水体达到管控目标;督促强化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周边保障水体、涉水污染源巡查检查,持续推动污水直排、水面垃圾、水体黑臭、水华等涉水问题和隐患的整改,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到位。10月以来,李溪坝国考断面水质为Ⅱ类,达到目标要求,全运会省控34个水体全部达标,2个室外涉水项目场馆水质稳定在Ⅱ至Ⅲ类,达到保障要求。
与此同时,广州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将获得不超过12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和约4亿元省配套资金支持。建成2个国家级美丽河湖、5个省级美丽河湖、100个市级美丽河湖,为提升全市及全运会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优保障。
紧扣宁静宜居标准,声环境品质不断改善。制定全运会声环境质量保障“1+5”方案,包括1个总体方案,5个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盲人、射击比赛场馆专项方案。建立噪声污染源清单并每月动态更新,开展全市功能区声环境监测。1—10月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90.4%,达到省的工作要求。广东省射击馆、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现代五项跑射场、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2号副场等5个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重点场馆昼间监测结果均达标。
绿色创新实践:
打造全运可持续发展“新标杆”
广州市不仅将绿色理念融入环境保障,更通过“无废全运”行动、赛事碳中和实践及环境健康管理探索,推动全运从“绿色办赛”向“可持续发展”升级,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广州样板”。
广州市深入实施《广州市“无废全运”行动方案》,开展源头减量、资源再生、无害处置、风险防控、全民“无废”五大行动。严格落实“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推广光盘行动、禁塑限塑,全部比赛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城市物流配送车辆100%使用新能源汽车,邮政快递可循环包装比例升至9%。
30个老场馆通过光伏发电、智慧照明等技术开展机电系统“微改造”,首场正式赛篷房、板房等配套设施100%回收,临时设施整体回收利用率超90%。
广州编制出台全省市级赛区首份《碳中和工作方案》,全方位落实碳减排、创新性打造多项碳中和相关活动,首次大规模运用地方碳普惠制、发动全民参与、首次融入赛事零碳场景打造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举措把低碳理念贯彻到赛事筹备、举办和赛后全过程。
全部比赛场馆实现100%现有场馆利用,实现了场馆改造碳排放的大幅削减,30个比赛场馆改造过程净排放量6.6万吨。通过绿色能源应用、建设零碳体育场馆、打造碳中和酒店、使用新能源物流车队等措施全面落实低碳赛事目标。科学核算与减排降碳并行,是广州实现全运碳中和的核心路径,目前,广州已完成赛前碳排放评估,预计赛区碳排放总量34.2万吨。
打造多元场景碳中和赛事
在碳抵消机制上,广州创新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开发了涉及林业、资源再生、生态修复、居民生活等关键领域的9个本市碳普惠项目方法学,产生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11.58万吨用于碳抵消,打造了一届减排场景多元化、抵消产品多元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碳中和赛事。
此外,广州在“六五环境日”推出“我为全运降点碳”全民活动,发布《广州低碳24小时》宣传片,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碳普惠活动,形成“全民助力碳中和”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城市,广州将全运会作为试点实践的重要载体,从“健康赛场”“品质城市”“民生福祉”三个维度创新探索。在赛事保障中,排查建立大气、水以及噪声排放管控源清单,开展科学分析及论证筛查,识别相关区域环境健康影响因子,绘制环境健康管理地图,探索构建特定场所环境健康友好指数,开展重点场馆全方位立体监测,实施动态精准管控。
“环境健康+”产业融合是广州的特色实践。天河区推进正佳广场打造全省首个“环境健康+文商旅教”商业综合体,白云区探索美丽健康园区建设新模式,花都区赤坭镇探索将环境健康管理纳入美丽细胞建设目标指标体系。
在民生服务上,广州发布首批20条“迎全运・森呼吸 羊城绿色康养径”;同时聚焦清新空气、洁净水体、宁静空间、蚊媒密度、无废环境、舒适体感、公园绿地、健康服务等方面,创新探索构建能够反映环境健康友好水平的指标体系,择机将公开发布相关指数,助力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广州,正以全运会为契机,创新推广“新青山新六脉”生态品牌,有序申报生态环境相关的国际平台,全面提升广州在国际生态领域的影响力。珠江潮涌,绿意长存。广州将以此次绿色办赛为新起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赛时精彩”持续转化为“赛后长青”,让“美丽广州”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夺目。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穗环宣新巧牛
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